編者按:
約翰·杜威曾說過:“我們不是從經驗中學習,我們是從對經驗的反思中學習?!鄙朴诤颓谟诜此际怯行С掷m專業發展的核心因素,是一個優秀教師在成長歷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。山東大學實驗學校的老師們且行且思,從不同角度審視自己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實踐,改善教學過程,以更好地支持學生的學習體驗,為此,學校特進行“行思相濟,共享生命成長”優秀教學反思分享活動。
記海邊的第一堂公開課
——《我的第一本書》教學反思
洪樓教堂的燈火漸入夢鄉,即墨鰲山的晚霞習以為常,不知不覺客居青島已三月有余,對環境從適應到習慣,對學生由陌生到熟悉,也在寒冬將至的時候迎來在海邊的第一堂公開課。過去的一年,在濟南講過《狼》《木蘭詩》《游山西村》,都是古詩文教學,似乎是有意在回避自己的短板,自知對散文的鑒賞力有限。但這次避無可避,面對牛漢《我的第一本書》,第一次嘗試現代文教學的公開課,也是一次挑戰吧。
《我的第一本書》是人教版舊版八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,該單元主題與“人生”經歷有關,五篇課文都是傳記或回憶性散文等敘事性作品,與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主題相似,而與這一單元所對應的正是語文的特色項目式學習《親人小傳》。因此,本課采用了基于大單元的單篇教學模式,依照課標和教材,提取出該單元的大觀念為“用他人的人生照見自己”,即通過本單元的學習,不僅要培養學生語言建構和運用能力,即品析文本并遷移寫作的能力,更重要的是實現學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,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生活體驗,體悟人生意義,感受世間真情,從他人的人生中獲得有益的啟迪。
《我的第一本書》是詩人牛漢的一篇隨筆散文,它在本單元的獨特性在于,以“第一本書”這個物象為線索,回憶了關于這本書的難忘的人和事,折射出20世紀初中國農村的苦難生活、人間溫情和生活樂趣。在設計教學時,遇到了兩個難點,一是這篇隨筆較長,所寫的內容散,所蘊含情感復雜,在有限的40分鐘如何以一條線索串起,重難點突出是關鍵;二是課文內容的時代與學生差距較遠,學生難以深入理解其苦難中的溫情。
如何才能以巧妙的設計突破這兩點?苦思冥想而不得。直到說課前夜,還沒有定下思路。走在教學樓到公寓的那段幽暗的小路上,一剎那感覺,這條路與三號樓到宿舍的河邊小路何其相似?“昨夜西風凋碧樹,獨上高樓,望盡天涯路”,深夜里挑燈,孤獨中求索……我繼續反復閱讀課文,以及幾十篇關于這篇文章的解讀和教學設計,從劉宏業老師的設計中找尋到了靈感,思路豁然開朗。一堂課不必追求面面俱到,圍繞一個主問題,在一條線的牽引下,循序漸進,深入文本,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體悟即可。
于是,我以“我的第一本書是本什么樣的書”作為教學的導入和小結,首尾照應,從對問題前后回答的差異,即可見學生對文本理解的深入,也可以此為評價,實現教學評的一致。主問題設定為“我為何要寫這樣一本書”,圍繞作者首段的解釋——“可是這一本卻讓我一生難以忘懷,它酷似德國卜勞恩的《父與子》中的一組畫,不過看了很難笑起來”,展開教學,重點品味父子親情,結合學生《親人小傳》內容,突破難點,引導學生感悟“我的第一本書”承載的苦難生活??梢?,語文課堂似乎也暗含數學邏輯,教學中要找到合適的切入點、重點、難點、學生的生長點,而這些需要巧妙的線去串聯,如此,一堂課的框架才能夠架構起來。
整堂課上下來,思路清晰,中規中矩,但課堂氣氛并不活躍。講課過程中,當我拋出一個問題,無比期待見到一只只高舉的小手時,卻只是看到零星的一兩只慢慢伸出的胳膊。我也只能強裝鎮定,面露笑容,不斷地分解問題,嘗試引導,硬撐下這尷尬的場子。課下我想這堂課可能沒有發揮出學生主體作用,沒有調動起學生主動性,學生參與課堂效果不好??墒窃谂c聽課老師交流后,他們感覺氣氛雖然低沉些,但學生確實在引導下思考,回想幾位被我揪起來的學生的精彩回答,好像也確實如此。由此,我想到學生的參與課堂,有身體的參與、思想的參與和心的參與,表面的參與和深度的參與,并非所有的課堂都要像演話劇一樣,追求活潑的效果,有些課需要學生靜下來思考,才能直達心靈深處。但在一些文本研讀的細節之處,我的問題啟發也確實不夠明確,這還需要深度打磨。
我記起張萍老師跟我說的一句話,“一堂好課就像一篇好文章”,我的這堂課,文章的結構框架很嚴整,線索很清晰,不足的是“細節描寫”。一堂課既要有骨架、有血肉,更要有靈魂,一個語文老師要做到這一點,除了研究教材,研究學生,更要對文學、對生活有自己的深切理解,且教且學,且活且悟吧!
2021年12月18日王英杰寫于即墨鰲山衛
【文稿提供:語文組 審核:徐曉華、楊茜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