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二年級2班家長進課堂
朝鮮半島東北部與俄羅斯相連,西北部隔著鴨綠江、圖們江與我國相接,西部與膠東半島隔海相望。從西漢開始,朝鮮半島上的國家就成為中國的藩屬國,與中國保持著密切的交流,并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。12月26日下午,二年級小太陽班俞可堯媽媽走進課堂,帶領小太陽們進行了一場朝鮮貢道之旅,從一個側面來了解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的交流。
首先俞可堯媽媽為小朋友們播放了一段明朝皇帝下詔,冊封朝鮮王的視頻,成功激發起了孩子們的好奇心。當時的朝鮮王登基為什么需要明朝皇帝冊封呢?帶著這一疑問,俞可堯媽媽為小朋友們講解了東亞歷史上的朝貢體系,朝貢是地方臣服于中央統治者,或者屬國臣服于宗主國的一種體系。中華朝貢體系是最為典型的朝貢體系,通過冊封來保持與屬國的關系,以此來維持中國周邊的和平。
了解了朝貢體系之后,俞可堯媽媽緊接著帶小朋友們踏上了明末朝鮮貢道的旅程。朝鮮王朝每年都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地派遣龐大的使團到北京,特別是每逢新王登基、選定世子或者王妃時,朝鮮都要派使臣前來明朝,請求冊封。朝鮮通往大明的貢道有海路、陸路兩個選擇。明、清交替時期,在薩爾滸之戰以后,陸路被切斷,朝鮮使臣團主要通過海路來朝貢。在這一環節,小朋友們詳細了解了使團的人員組成、行船路線,并觀賞了朝鮮時代的船只、使團靠岸的圖片。
由于當時受到造船技術的限制以及航海經驗的缺乏,海上朝貢之路充滿了危險,經常發生沉船溺亡事故,在朝鮮《朝天錄》中能找到許多描寫使團遭遇風浪的記錄。在可堯媽媽的帶領下,小太陽們一同體會了海上貢道之險。
“督欲桅桿皆執不可,俄而風雨大作,咫尺不辨。震蕩擊裂之聲,不絕于耳。船底沖撞不定,破碎淪溺之變立至,且漏入之水四道噴涌。疑船板撓破。梢公等皆以為無可為,但挼手祝天而已?!?選自李民宬《朝天錄 上》)
朝鮮使團通過海路到達登州之后,會經過萊州、昌邑、青州、章丘、濟南、德州、天津等城市,最后到達京城。這一行程一般需要一個半月之久,小朋友們情緒高漲地一起繪出了使團從登州到北京的路線,重溫了這段交流的歷史。
在家長進課堂的40分鐘里,小朋友們積極配合參與,表現出極大的求知欲,并且提出了非常多有意思的問題。比如,“梢工是放哨的嗎?”“從地圖上看,朝鮮半島離著威海最近,為什么選擇在登州上岸呢?”等等。通過這一節課的交流,小太陽們既熟悉了朝鮮貢道,也對明、清交替時期的歷史有了一個大體的把握。以這堂課為契機,希望小朋友們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能熟讀歷史,深度思考,做一個博古通今的中國少年。